前言
质量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99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战略,近二十年来,先后经历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立市战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度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称号。实践证明,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既大幅度提升温州企业发展水平,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温州城市的整体形象。
当前,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十二五”期间,我市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因此,建设“质量强市”,全面提升我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特制定《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本《规划》在对我市质量与品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并提出质量强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依据:
1.《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2.《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
4.《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
5.《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
第一章现实基础
1.1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强市”战略,质量总体水平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进一步解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优质工程不断涌现,工程质量的验收合格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推进,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2)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品牌创建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35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成功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省级品牌梯队,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8年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生态创建成果显著,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示范区县、乡镇、村。确定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2个,其中列入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名牌产品的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1.2%,名牌企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保持在33%左右。
(3)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期间,没有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得到有效监控。没有发生服务行业涉及质量安全的重大有效投诉。食品和健康安全类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全面完成,规范率达到99.28%。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产品、工程、环境等质量监管机构和力量有力加强,尤其是产品质量监管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3C强制性认证等始终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推出设立“市长质量奖”,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评定获奖企业6家。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县级中心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主要行业内80%以上企业实现在温州本地计量和检测。
(5)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三大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17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 项。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53项,其中主导制定标准145项,2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在10个块状产业制定实施24个联盟标准,建立30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培养、引进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质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专栏1:“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十一五”完成情况 | ||
2010年 | 年均 | |||||
增速 | ||||||
质量总体 水平 | 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 — | 96 | 96 | 0 | |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 | % | 73.3 | 87 | 3.50% | ||
省级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 | % | 86.8 | 88.8 | 0.45% | ||
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 | % | 100 | 100 | 0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化学需氧量 | 万吨 | 10.78 | 10.38 | -3.7 | |
二氧化硫 | 万吨 | 2.37 | 2.27 | -4.4 | ||
品牌建设 | 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 | 个 | 33 | 35 | 6.10% | |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个 | 1 | 4 | 32% | ||
浙江名牌产品 | 个 | 128 | 249 | 14.20% | ||
温州名牌产品 | 个 | 327 | 423 | 5.30% | ||
浙江区域名牌 | 个 | 0 | 3 | |||
全国质量奖 | 个 | 0 | 5 | |||
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 个 | 0 | 2 | |||
市长质量奖 | 个 | 0 | 6 | |||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国优工程 | 项 | 2① | ||||
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等省优工程 | 项 | 44② | ||||
市建设工程“瓯江杯奖”等市优工程 | 项 | 192③ | ||||
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 个 | — | 4 | |||
达到省级生态县要求的县(市、区)比例 | % | — | 18% | |||
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 % | 33.2 | 41.2 | 4.40% | ||
质量安全 | “十小”行业规范率 | % | — | 99.28 | ||
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 | 70.9 | 86 | 3.90% | ||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 | % | 0.798 | 0.46 | -10.40% | ||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 | 人 | 1.064 | 0.58 | -11.40% | ||
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 % | 0.9%④ | ||||
标准化 | 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 | 个 | 0 | 7 | ||
制(修)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项 | 12 | 453 | 106.70% | ||
制(修)定联盟标准数量 | 项 | 0 | 24 | |||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数量 | 个 | 54 | 696 | 66.70% | ||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国家、省、市三级) | 个 | 27 | 155 | 41.80% | ||
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规范累计 | 项 | 352 | 459 | 5.50% | ||
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 国家质检中心 | 个 | 1 | 3 | 24.60% | |
省级质检中心 | 个 | 8 | 9 | 2.40% | ||
质量监管机构 | 基层质监机构 | 个 | 0 | 30 | ||
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个 | 27⑤ | ||||
环保基层派出机构 | 个 | 49 | 60 | 4.10% |
注:①、②、③数值为2010年新增,2005年累计数值未作统计,无法作纵向比较。④、⑤数值为2010年, 2005年暂缺。
1.2 存在问题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质量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虽然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质量发展水平不平衡。受狭隘质量观影响,以往讲质量往往局限于产品质量的范畴,对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认识相对不足,尚未达到战略性的认识高度,这是导致各领域质量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3)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目前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实体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在如何建设质量强市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而且缺少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
(4)制约质量发展的因素较多。温州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企业规模低小散、产业结构低档次、产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以及高素质质量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5)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大质量建设涉及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推动质量建设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合力,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1.3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质量与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要求,结合温州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从“质量立市”到“质量强市”的变化,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孕育着新一轮的创新和产业转型,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将成为重大战略任务。
从温州自身发展看,我市正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使得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
从质量建设需要看,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质量立市”战略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质量观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拓展到了服务、工程、环境、民生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主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促使质量建设由“质量立市”战略向“质量强市”战略发生转移。
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大质量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
第二章 总体思路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建设“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切实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使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2.2 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通过质量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把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安康,致力质量惠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
(3)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着眼于提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努力形成温州质量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4)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从全市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质量建设,并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和政策,推动各地质量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2.3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
——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到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本地生产的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3%、95%和96%以上;企业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到2015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建筑节能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建筑用能监管、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引导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突破。工程质量争取全省领先水平。
——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重点解决服务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500家服务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旅游行业三星级及以上饭店全面推行绿色饭店标准,全市30%以上的旅行社进入星级品质旅行社行列;交通运输业出租车服务基本实现规范化,旅客运输各项安全指标均控制在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范围内;医疗卫生业全面实行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居民对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满意率达85%以上,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85%以上;电信、邮政、供水、供电、贸易、保险、金融等行业的用户满意率超过90%。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解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温瑞塘河流域市控以上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县城)比例达到75%,交通干线噪声小于70分贝;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争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领先水平。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安全是底线,科技创新是基础,技术标准是核心,品牌培育是载体,质量支撑是保证,其根本是为了惠民,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实施“345质量计划”,即把“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全力建设五大工程”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3.1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是质量建设的三大主导战略,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3.1.1深入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能力。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保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能力。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推进省皮革、泵阀、低压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筹建视光学装备、食品药品机械、新材料、化工等省级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到2015年,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5 家以上。
(2)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大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电气、机械装备、鞋服、高新技术等产业群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到2015年,实施5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预警与应急项目计划,建立完善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到2015年,新增培育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 件以上。
3.1.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我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标准“话语权”。到2015年,申报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5个,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1项,主导国家、行业标准制修定50项。
(2)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87%以上;加强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大在十大行业推广实施联盟标准力度,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
(3)围绕服务中心镇、生态村等建设,继续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点4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个。
(4)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活动,重点加强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主动承担国家或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5年,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10个以上,争取建设纳入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以上、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0个以上。
(5)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标准化,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打造规范的工程施工标准体系,推动建设管理程序化、生产规模化,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对建设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到2015年,争创省级文明标化工地80个。
(6)积极开展环境、能耗等标准的制修订,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环境监测标准化水平建设,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7)紧跟温州城市化建设进程,研究实施城市标准化战略,将标准化工作延伸至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和行政服务等领域,强化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
3.1.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进一步完善品牌体系,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创建一批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工程品牌、服务品牌和生态品牌,继续保持我市品牌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的地位。
(1)积极培育产品区域名牌。继续深入实施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锁具、制笔等十大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并扩展到其它行业。开展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创建和认定工作,加大培育力度,将我市具有一定市场优势、自主品牌有一定影响、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或区域名牌。积极组织申报浙江省区域名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培育创建18个市级工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拥有2个国家级区域性品牌,5个浙江区域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专栏2: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培育 |
工业:乐清电线电缆(电线电缆)、永嘉阀门(工业阀门)、瑞安汽摩配(滤清器)、瑞安汽摩配(汽车电机)、苍南印刷(印刷包装产品)、瑞安休闲鞋、鹿城皮鞋、永嘉鞋革(皮鞋)、瓯海眼镜、龙湾女鞋、乐清电力金具、瓯海锁具、苍南卤制品(休闲食品产品)、平阳皮腰带、永嘉教玩具(游乐设施)、鹿城五金(拉手、锁具)、龙湾食品制药机械、龙湾制笔(书写笔)。 农业:泰顺万排(茶叶)、文成仰山(东魁杨梅)、苍南五凤(茶叶)、洞头东屏(羊栖菜)、瑞安高楼(杨梅)、瓯海三垟、茶山、泽雅(瓯柑)、平阳南麂(深水大黄鱼)、泰顺碑排(猕猴桃)、龙湾灵昆(甜瓜)、瑞安梅屿(番茄)。 |
(2)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围绕温州大都市建设框架,以服务业品牌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制造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功能类型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通过收购、兼并、控股、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品牌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争取培育市级服务名牌3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10个以上。
专栏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建设 |
——现代商贸集聚区:重点建设五马中心商业街区、南浦特色商业街区、鹿城综合广场、瓯海新城现代商贸区、龙湾商业购物广场、瑞安现代商贸综合区、乐清城市休闲购物广场。 ——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建设潘桥、乐清湾、江南、空港、半岛(含灵昆、状元岙港区)、双屿、浙南(鳌江和龙港)等现代物流园区(中心)。 ——金融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温州金融集聚中心、车站大道金融集聚带。 ——旅游度假集聚区:重点建设雁荡山-楠溪江片区、瓯江旅游片区、飞云湖片区,洞头-南麂-渔寮片区等。 ——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建设杨府山、瓯江口、鹿城、瓯海、龙湾、乐清、瑞安总部经济园。 ——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浙江工贸创意产业园、瓯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状蒲园区西片。 ——科技创新集聚区,重点建设温州高新区创业园、乐清市科技创新园、瑞安江南科技创业中心、龙湾科技孵化中心、洞头南塘科技创业园。 ——制造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乐清国际电气、瑞安汽摩配、永嘉泵阀、苍南礼品等制造业服务集聚区。 ——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建设朔门特色文化休闲街区、南塘民俗风貌街区、永昌堡历史文化游览区、瓯海古法造纸文化园、瑞安玉海文化游览街区、泰顺泗溪廊桥文化园、文成刘基庙前仿古街区、洞头望海楼海洋文化休闲区。 ——中介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评估会计法律服务、科技信息咨询市场等中介集聚片区。 |
(3)积极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围绕“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以加快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为重点,争创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方面的国优、省优、市优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综合能力的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到2015年,新增鲁班奖等国优工程5个,钱江杯等省优项目40个,瓯江杯等市优项目160个。
(4)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到2015年,争取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创建标准,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比例达到50%,市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75%,25%个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村。全面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创建各种生态旅游区。
3.2 建立健全四大体系
3.2.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监管机制。围绕保障质量安全,加快出台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政府牵头协调、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区域监管的模式,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都市型功能区根据需要设立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2)构建防控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环境准入关,探索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对评估、监测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开展专项整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建立全省质量安全动态数据库;构建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开展食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等。
(3)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落实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措施,在质量问题多发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和全过程规范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及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实行重大危险源定向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短斤缺两、恶意欺诈、超标排放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2.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1)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环境监测、标准化研究等技术机构建设。到2015年,建成拥有5 个以上国家质检中心、12个以上省级质检中心;在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分别建立环境监测站,实现全市环境监测站全覆盖。
(2)加强质量基础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采用精细化管理、6σ管理、5S管理、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到2015年,推进3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1000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100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3)加强协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规划、资质认证、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协调、自律、监督等作用。积极发挥质量中介组织作用,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调查、质量评价、创意设计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3.2.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1)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以“信用温州”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信用信息大平台,实现信用资源互通共享,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积极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温州、信用温州的新形象。
(2)质量诚信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文化建设,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为基础,加强全民质量教育,普及质量法治和知识宣传;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建立消费者权益服务站联网系统;畅通质量诉求渠道,完善12315、12365、12369等质量投诉举报平台建设。
(3)加强质量失信惩戒。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实施质量诚信“红黑榜”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发改、建设、环保、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措施,惩戒一批失信企业。
3.2.4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加强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评估,建立涵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全市四大实体质量状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
(1)建立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以现有质量指数为基础,继续探索建立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
(2)建立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以工程项目巡查和竣工验收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监理检验、业主验收、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3)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加强各行业的服务标准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用户满意度数据为支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4)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建设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环保物联网为基础,研究建立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生态文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
3.3 全力建设五大工程
3.3.1建设质量强市基础工程
围绕质量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和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从市到村居、从政府到企业的立体化质量建设格局。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使所有县(市、区)达到“质量强县(市、区)”评价标准,50%的乡镇(街道)达到“质量强镇(乡、街道)”评价标准,县域主导产业达到“质量强业”评价标准,各县(市、区)骨干龙头企业全部达到“质量强企”评价标准。
3.3.2建设质量强市平安工程
充分发挥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作用,严格市场和环境准入制度;构筑高效的质量安全监管和监督网络,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巡查制度和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严格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违法犯罪案件,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者隐患的案件一查到底,案件案情未查清的不放过、安全隐患未处理的不放过、违法犯罪分子未得到惩处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充分发挥质量诚信体系的作用,建立违法案件及处理结果依法公开制度。到2015年,全市质量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争取特种设备(不包括气瓶和管道)万台事故控制在每年0.5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0.6人以下,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降控制在1人以内;质量安全环境全面改善,群众质量安全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3.3.3建设质量强市重点工程
推行“项目工作法”,根据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将重点工作转化为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强市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将推进101个质量强市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领域。产品质量领域以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市优质产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建设等为重点;服务质量领域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为重点;工程质量领域以加快农房改造、城市更新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等为重点;环境质量领域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为重点。
3.3.4建设质量强市导向工程
全面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政府质量奖为导向,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即千家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万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活动。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科学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或精益管理等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管理状况明显改善;争取获国家、省、市、县(市、区)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全国质量奖8家、省政府质量奖5家,温州市市长质量奖15家。
3.3.5建设质量强市惠民工程
(1)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力度;巩固深化“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结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深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
(2)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狠抓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3)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业网络,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服务业消费;加快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力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着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强数字卫生建设,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
(4)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空气清洁行动”、“安静城市行动”、“绿满温州行动”、“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创建工程”等,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享受安静的环境,全力打造“蓝天、碧水、绿色、清净”的秀美家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重点领域、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强有力的举措保障“质量强市”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4.1强化组织保障
全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动、企业主体、领导小组主推”的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机制。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质监、发改、建设、环保等主要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及承担日常事务工作。四大主要牵头部门分别负责抓好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建设工作,纳入各自“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协助主要牵头部门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负责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乡、街道)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
4.2 强化责任保障
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市、强县、强镇、强业、强企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按照“任务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的要求,制定《温州市质量强市工作考核办法》,将质量强市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每年年初,由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明确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在年中组织督查,在年末组织考核。质量强市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县(市、区)政府、市级部门考绩的依据之一。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考核不合格的通报批评。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的质量建设负总责,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研究制定质量强县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4.3 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质量强市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门协调会议和联络员会议,研究部署、协调推进质量强市各项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每月报送质量强市工作的信息材料,编发工作简报。建立新闻发布制度,不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编发新闻通稿,安排媒体采访等,及时向社会公布重要信息。建立检查督查及评价考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阶段性检查、专项性督查、针对性暗访、评价性考核,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建立质量形势分析制度,市级各牵头部门每半年提交一次质量形势分析报告,分别就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研究分析变化原因及趋势,提出改善提升的措施和建议。
4.4 强化政策保障
科学使用“质量与品牌奖励资金”、“质量工作专项资金”,确保质量强市建设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建立政策导向,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经费比重;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对参与各类国际和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奖励。鼓励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质量强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土地保障力度。配合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工作,支持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标准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列入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的规划项目,地方财政要足额保证建设经费到位。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和民生计量强制检定经费。足额保证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经费、日常办公经费。
4.5 强化人才保障
依托“人才强市”建设,大力推进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大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专业技术、科技研发、创意设计、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的培育、引进、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质量管理、标准化研究、检验检测、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注重基础人才的培育和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职业资格制度,加大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企业员工;加强质量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质量工具、实用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运用能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优化人才住房、待遇薪酬、子女就学、户籍迁移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温州集聚,服务温州经济建设。
4.6 强化舆论保障
开展质量普法教育,大力宣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治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质量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质量强市建设进行广泛宣传。加大对重视质量、守法经营企业的宣传报道力度,树立一批质量先进典型;加强舆论监督,畅通公众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加大查处力度,曝光一批质量违法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世界环境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 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1:
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主要指标表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指标属性 | |||
数值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数值 | “十二五”年均增长(%) | |||||
产品质量 | 1、产品监督抽查 合格率 | 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 | % | 90.7 | 0.88 | ≥92 | 0.3 | 约束性 |
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 | — | — | 93、95、96 | — | 约束性 | ||
2、产品标准化 | 规上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 | % | 85.1 | — | ≥87 | 0.44 | 约束性 | |
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 | % | — | — | ≥60 |
| 约束性 | ||
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 | % | — | — | ≥30 |
| 约束性 | ||
3、品牌建设 | 全国质量奖 | 个 | 5 | — | 8 | 9.9 | 预期性 | |
国家级区域性品牌 | 个 | — | — | 2 | — | 预期性 | ||
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 个 | 2 | — | 5 | 20.1 | 预期性 | ||
浙江区域名牌 | 个 | 3 | — | 5 | 10.8 | 预期性 | ||
浙江名牌产品 | 个 | 249 | 14.2 | 300 | 3.8 | 预期性 | ||
市长质量奖 | 个 | 6 | — | 15 | 20.1 | 预期性 | ||
温州名牌产品 | 个 | 423 | 5.3 | 500 | 3.4 | 预期性 | ||
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 个 | — | — | 20 | — | 预期性 | ||
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比重 | % | 41.2 | 4.4 | 50 | 3.9 | 预期性 | ||
4、质量安全 | 食品监督抽查安全指标合格率 | % | 86 | 3.9 | ≥95 | 0.64 | 约束性 | |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 | % | 0.46 | -10.4 | ≤0.5 | — | 约束性 | ||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 | 人 | 0.58 | -11.4 | ≤0.6 | — | 约束性 | ||
5、检验检测平台 | 国家质检中心 | 个 | 3 | 24.6 | 5 | 10.8 | 预期性 | |
省级质检中心 | 个 | 9 | 2.4 | 12 | 5.9 | 预期性 |
工程质量 | 6、工程质量交验合格率 | % | 100 | — | 100 | — | 约束性 | |
7、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 | % | — | — | 50% | — | 预期性 | ||
8、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 | 人 | 0.9 | — | 1 | — | 约束性 | ||
9、优质工程 | 鲁班奖等国优工程(新增) | 个 | 2 | — | 5 | — | 预期性 | |
钱江杯等省优项目(新增) | 个 | 44 | — | 40 | — | 预期性 | ||
瓯江杯等市优项目(新增) | 个 | 192 | — | 160 | — | 预期性 | ||
服务质量 | 10、服务标准化 | 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 | 个 | — | — | 10 | — | 预期性 |
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 个 | — | — | 10 | — | 预期性 | ||
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 个 | — | — | 20 | — | 预期性 | ||
11、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 个 | 4 | — | 10 | 20.1 | 预期性 | ||
12、服务品牌 | 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 | 个 | — | — | 100 | — | 预期性 | |
省级服务名牌 | 个 | — | — | 30 | — | 预期性 | ||
市级服务名牌 | 个 | — | — | 10 | — | 预期性 | ||
环境质量 | 13、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在2010年基础上) | 化学需氧量(COD) | % | — | — | 13.1(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14.5) | — | 约束性 |
氨氮(NH3-N) | % | — | — | 13.9(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14.0) | —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SO2) | % | — | — | 13.2 | —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NOX) | % | — | — | 18.6 | — | 约束性 | ||
14、三大水系流域 | 市控以上断面 | — | 2个劣V类 | — | 基本消除劣V类 | — | 约束性 | |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84.2 | — | 90 | 1.34 | 约束性 | ||
15、区域环境噪声 | 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县城)比例 | % | 66.7 | — | ≥75 | 2.37 | 约束性 | |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 分贝 | 73.3 | — | ≤70 | -0.92 | 约束性 | ||
16、城乡环境空气质量 |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 | — | — | — | 优于二级标准 | — | 约束性 |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 | 92.6 | — | ≥95 | 0.5 | 约束性 | ||
17、生态创建 | 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 | 个 | 0 | — | 4 | — | 预期性 | |
达到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比例 | % | 25 | — | 50 | 14.87 | 预期性 | ||
达到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建设标准比例 | % | 52.4 | — | 50 | — | 预期性 | ||
市级生态乡镇比例 | % | — | — | 75 | — | 预期性 | ||
市级生态村比例 | % | — | — | 25 | — | 预期性 |
附件2:
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重点项目分布表
项目类别 项目地点 | 产品质量领域 | 工程质量领域 | 服务质量领域 | 环境质量领域 | 合计 | |||||
项目总数(个) | 总投资额(万元) | 项目总数(个) | 总投资额(万元) | 项目总数(个) | 总投资额(万元) | 项目总数(个) | 总投资额(万元) | 项目总数(个) | 总投资额(万元) | |
温州市 | 1 | 350 | 0 | 0 | 0 | 0 | 0 | 0 | 1 | 350 |
鹿城区 | 2 | 3300 | 0 | 0 | 4 | 457800 | 2 | 9500 | 8 | 470600 |
龙湾区 | 1 | 200 | 1 | 2239 | 2 | 750000 | 2 | 31500 | 6 | 783939 |
瓯海区 | 2 | 653 | 0 | 0 | 2 | 1340000 | 3 | 3110 | 7 | 1343763 |
乐清市 | 2 | 21574 | 2 | 108000 | 3 | 324399 | 2 | 164000 | 9 | 617973 |
瑞安市 | 4 | 12110 | 2 | 14280.1 | 2 | 93600 | 2 | 60000 | 10 | 179990.1 |
永嘉县 | 4 | 3510 | 1 | 15000 | 2 | 426600 | 2 | 1300 | 9 | 446410 |
洞头县 | 3 | 1700 | 1 | 80000 | 2 | 72000 | 2 | 1800 | 8 | 155500 |
文成县 | 2 | 1050 | 2 | 2215 | 2 | 4500 | 3 | 23150 | 9 | 30915 |
平阳县 | 3 | 2560 | 2 | 19000 | 2 | 5000 | 2 | 40000 | 9 | 66560 |
泰顺县 | 1 | 300 | 2 | 5264 | 2 | 43360 | 3 | 10000 | 8 | 58924 |
苍南县 | 2 | 2700 | 1 | 2000 | 2 | 43900 | 5 | 57500 | 10 | 106100 |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1 | 3500 | 0 | 0 | 2 | 69900 | 4 | 63000 | 7 | 136400 |
合计 | 28 | 53507 | 14 | 247998.1 | 27 | 3631059 | 32 | 464860 | 101 | 4397424.1 |
附件3:
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重点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一)2011年重点项目小计 | 2011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4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2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2个。 | 23550 | ||||
1 | 组建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 温州市 | 核定事业编制25人,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通报等工作,为我市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 350 | 2011年 | 温州市质监局 |
2 | 制定无动力类小型游乐设施联盟标准 | 永嘉县 | 通过制定四个联盟标准,将三项欧盟标准转化为联盟标准,促进产业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 | 50 | 2011年 | 温州市教玩具行业 协会(永嘉县) |
3 | 苍南县龙港污水处理厂 | 苍南县 | 该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龙港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加快建设生态龙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 23000 | 2011年 | 苍南县龙港 镇政府 |
4 | 珊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 | 文成县 | 建成后具备常规水质五参数、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藻密度等11项监测项目,保障珊溪水库水质安全。 | 150 | 2011年 | 文成县环保局 |
(二)2012年重点项目小计 | 2012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16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5个、工程质量重点项目3个、服务质量重点项目4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4个。 | 188110 | ||||
5 | 省眼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 | 瓯海区 |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检测设备的投入,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获得省质监局授牌,对外开展检测工作。 | 553 | 2012年 | 瓯海区质监分局 |
6 | 温州五金装饰市场 | 龙湾区 | 用地面积22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成为温州首家第五代智能化专业市场,提升温州市五金、装饰市场的服务质量水平。 | 50000 | 2012年 | 温州广纳五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龙湾区) |
7 | 龙湾区市民活动中心 | 龙湾区 | 占地面积26亩,建筑面积9997平方米,集活动、办公、学习、休闲于一体,将为龙湾市民提供优美完善的活动空间。 | 2239 | 2012年 | 龙湾区城市中心区域 开发建设指挥部 |
8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污水处理厂 | 开发区 | 建成后日处理污水3万吨,对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6000 | 2012年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政环保局、国土分局 |
9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水回用一厂 | 开发区 | 2万吨中水回用建设(含管网),对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4000 | 2012年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政环保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10 | 金海湖生态公园 | 开发区 | 占地总面积42.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开发区市民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 15000 | 2012年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政环保局、国土分局 |
11 | 国家工业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乐清市 | 占地10亩,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检验能力基本覆盖低压电器领域,具国内领先水平,将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研基地和质量技术支撑。 | 14574 | 2012年 | 乐清市质监局 |
12 | 虹桥镇菜篮子工程建设 | 乐清市 | 对菜市场进行食品安全整治,使之符合食品流通质量安全要求,同时,引入外地绿色、有机食品,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使群众吃上放心菜。 | 200 | 2012年 | 乐清市虹桥镇政府 |
13 | 瑞安市江南物流园区一期 | 瑞安市 | 集商品集散、仓储、配送、运输、中转、流通加工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瑞安市物流企业整合提升,做大做强。 | 72600 | 2012年 | 瑞安市飞云南市区 管委会 |
14 | 瑞安市公共质量信息平台建设 | 瑞安市 | 将四大质量信息纳入其中,即时发布各类质量信息、工作动态,使其成为政府、社会、民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质量信息平台。 | 10 | 2012年 | 瑞安市质监局 |
15 | 平阳县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 平阳县 | 建成后,食品检测实验室面积达700平方米以上,年食品检测能力达到4000批次,检测项目/参数达800项以上。 | 520 | 2012年 | 平阳县质监局 |
16 | 温州“百一”超市仓储中心(苍南县) | 苍南县 | 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52080平方米,将为城乡小超市、小商店批发配送,提高商贸流通服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 4200 | 2012年 | 苍南县龙港镇政府、 业主单位 |
17 | 苍南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苍南县 | 新增日供水能力3万吨,解决桥墩等地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是“十二五”期间一项民生工程。 | 12000 | 2012年 | 苍南县县水利局 |
18 | 文成县质检中心综合大楼工程 | 文成县 | 建筑面积2237.81平方米,为文成县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 950 | 2012年 | 文成县县质监局 |
19 | 泰顺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 | 泰顺县 | 建筑面积12301平方米,建成后能够改善泰顺县医疗服务条件,同时该项目争取获得“瓯江杯”。 | 2500 | 2012年 | 泰顺县规划建设局、 县人民医院 |
20 | 泰顺县城建档案馆.行政审批中心工程 | 泰顺县 | 该工程建筑面积16550平方米,对泰顺县工程质量管理和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质量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同时该工程争取获得“瓯江杯”。 | 2764 | 2012年 | 泰顺县规划建设局 |
(三)2013年重点项目小计 | 2013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24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6个、工程质量重点项目6个、服务质量重点项目7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5个。 | 234094.1 | ||||
21 | 瓯海区环境监测建设项目 | 瓯海区 | 项目建成之后,实时掌握重点区域、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噪声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重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 600 | 2013年 | 瓯海区环保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22 | 污泥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 | 开发区 | 项目建成后,可节约燃煤8万吨/年,减少SO2排放81.6%,减少烟尘排放83.5%,对提高开发区空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38000 | 2013年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政环保局 |
23 | 人本超市仓储配送中心 | 开发区 | 占地105亩,建设成综合性产业物流园区,集超市仓储、转运、配送销售功能于一体,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 21900 | 2013年 | 浙江人本超市有限公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24 | 开发区产品质量技术检测研究所 | 开发区 | 建立完善的质量技术监督服务体系,确保特种设备和食品安全,为提高产品质量,为块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 3500 | 2013年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质监分局 |
25 | 乐清市质检院扩建项目 | 乐清市 | 购置乐清市总部经济园区内的标准厂房6150平方米,经改造后作为乐清市质检院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用房,提高产品检测能力。 | 7000 | 2013年 | 乐清市质检院 |
26 | 乐清市客货运中心 | 乐清市 | 占地面积140亩,总建筑面积38430㎡,将与城市公交、出租车、自备车等交通工具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 24199 | 2013年 | 乐清市交通运输管理局 |
27 | 乐清市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综合楼 | 乐清市 | 用地面积8770平方米,建筑面积40383.1平方米,将进一步提升乐清市金融服务水平。该工程志创“钱江杯”,力争“鲁班奖”。 | 28000 | 2013年 | 乐清市农村合作银行 |
28 | 瑞安市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 | 瑞安市 | 用地100亩,总建筑面积72338平方,设蔬菜瓜果交易区、仓储区等,中心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21000 | 2013年 | 瑞安市农贸城有限公司 |
29 | 瑞安市档案馆大楼 | 瑞安市 | 总建筑面积19397平方,建成后提升瑞安市档案收集、保管、服务功能,同时该项目争创钱江杯。 | 6575.8 | 2013年 | 瑞安市建筑工程 有限公司 |
30 | 瑞安市气象防汛大楼 | 瑞安市 | 总建筑面积17441平方,建成后提升瑞安市气象服务能力,同时该项目争创钱江杯。 | 7704.3 | 2013年 | 瑞安市新瑞建筑工程 有限公司 |
31 | 永嘉县体育馆、游泳馆工程 | 永嘉县 | 总建筑面积40985平方米,是永嘉县重点民生工程,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兼具展览、演出等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15000 | 2013年 | 永嘉县规划建设局 |
32 | 永嘉县重点企业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 | 永嘉县 | 对50家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实时掌控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督促污染物达标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 800 | 2013年 | 永嘉县环境保护局 |
33 | 平阳县千镇连锁配送中心建设 | 平阳县 | 用地面积15.6亩,为全县千镇连锁超市及便利店做好配送服务。 | 2500 | 2013年 | 平阳县经贸局 |
34 | 平阳县屠宰场建设 | 平阳县 | 在昆阳、萧江、腾蛟三镇新建3个屠宰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 2500 | 2013年 | 平阳县经贸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35 | 平阳县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 平阳县 | 建立诚信信息征集制度、诚信评价制度、诚信披露制度、诚信奖惩制度,以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 40 | 2013年 | 平阳县食安委 |
36 | 苍南县行政审批中心大楼 | 苍南县 | 用地13.3亩,建成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合效率。同时该项目争创“钱江杯”。 | 2000 | 2013 | 苍南县行政审批中心 |
37 | 省卤制品质检中心 | 苍南县 | 建成后,检测能力覆盖各类卤制品、主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为卤制品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500 | 2013年 | 苍南县县质监局 |
38 | 洞头县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 洞头县 | 整合现有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增加检验检测项目,引进技术人才,满足洞头县食品(农产品)监管需要。 | 400 | 2013年 | 洞头县质监局 |
39 | 文成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文成县 | 服务数字城管、数字国土、数字房产、数字水利、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应急保障系统、防灾减灾决策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 415 | 2013年 | 文成县规划建设局 |
40 | 文成县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 文成县 | 增加茶叶、茄子、毛豆等农产品检测项目,使食品检测项目和检测参数总计达到150多项。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 100 | 2013年 | 文成县质监局 |
41 | 泰顺县香洲大酒店 | 泰顺县 | 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通过该项目实施,有效改善泰顺县旅游服务形象,提升泰顺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 10000 | 2013年 | 泰顺县城建管委办 |
42 | 泰顺县茶文化城(茶叶物流中心) | 泰顺县 | 项目功能含茶叶交易、茶艺演示、茶文化博览馆、茶具展示等,进一步推进茶叶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泰顺茶叶市场竞争力。 | 33360 | 2013年 | 泰顺县城建管委办 |
43 | 泰顺县“中国美好乡村建设” | 泰顺县 | 把全县80%以上的中心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建设成“生态、小康、和谐”的美好乡村,为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县打下基础。 | 6000 | 2013年 | 泰顺县环保局 |
44 | 泰顺县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工程 | 泰顺县 | 在全县重点行政村建设太阳能垃圾处理设施100套,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为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县打下基础。 | 2000 | 2013年 | 泰顺县环保局 |
(四)2014年重点项目小计 | 2014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15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5个、工程质量重点项目2个、服务质量重点项目4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4个。 | 1585100 | ||||
45 | 龙湾万达广场 | 龙湾区 | 用地面积370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 700000 | 2014年 | 温州龙湾万达广场 投资有限公司 |
46 | 龙湾区环境监测站 | 龙湾区 | 建设环境检测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服务全区企业和环境质量常规检测。 | 1500 | 2014年 | 龙湾区环保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47 | 乐清市商贸中心 | 乐清市 | 总用地91.8亩,该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中心区的商贸流通服务功能,丰富群众的生活。 | 300000 | 2014年 | 乐清市中心区建设 管委会 |
48 | 乐清市体育中心 | 乐清市 | 用地面积358亩,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该工程志创“钱江杯”,力争“鲁班奖”。 | 80000 | 2014年 | 乐清市中心区管委会 |
49 | 瑞安市计量检测中心工程 | 瑞安市 | 用地5亩,主要计量检定测试设备达到温州领先水平,构建多功能计量检验检测综合性基地。 | 2500 | 2014年 | 瑞安市质监局 |
50 | 省教玩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永嘉县 | 主要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检测能力,为教玩具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 300 | 2014年 | 永嘉县质监局 |
51 |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 | 永嘉县 | 安装空气环境质量常规因子自动监测仪器,对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改善楠溪江整体环境质量,提升景区旅游品质。 | 500 | 2014年 | 永嘉县环境保护局 |
52 | 瓯北商务中心 | 永嘉县 | 用地108亩,总建筑面积20.5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带动整个瓯江北岸的商贸服务业发展。 | 420000 | 2014年 | 中瓯地产集团永嘉 房地产有限公司 |
53 | 省皮革与塑料包装制品质量检验中心 | 平阳县 | 用地10-15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成后为平阳县皮革制品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 2000 | 2014年 | 平阳县质监局 |
54 | 平阳县电镀园区 | 平阳县 | 用地255亩,电镀液总规模约120万升。将昆阳、万全、鳌江等地的66家电镀企业重组成25家入园,减少电镀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 35000 | 2014年 | 平阳县电镀园区 建设指挥部 |
55 | 平阳县建筑材料检测所(扩建) | 平阳县 | 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桩基检测、智能建筑工程检测以及现场工程质量实体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档次与水平。 | 1500 | 2014年 | 平阳县规划建设局 |
56 | 苍南县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 苍南县 | 建成后为三级乙等,占地150亩,床位850张,提高苍南县医疗机构配置标准和医疗服务水平。 | 39700 | 2014年 | 苍南县人民医院、 县卫生局 |
57 | 羊栖菜质量提升工程 | 洞头县 | 抓好《无公害羊栖菜》标准化项目建设,规范加工行为,创建羊栖菜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羊栖菜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培育羊栖菜品牌。 | 1000 | 2014年 | 洞头县质监局、 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局 |
58 | 洞头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 洞头县 |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或改造提升50个村居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 800 | 2014年 | 洞头县环保局、生态办 |
59 | 泰顺县食品检验中心 | 泰顺县 | 建设市级果蔬质量检验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扩项检测参数20个以上,覆盖全县猕猴桃、杨梅、板栗、蔬菜等大宗果蔬的质量安全检测。 | 300 | 2014年 | 泰顺县质监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五)2015年重点项目小计 | 2015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42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10个、工程质量重点项目3个、服务质量重点项目12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17个。 | 2366570 | ||||
60 | 鹿城区藤桥镇污水处理系统 | 鹿城区 | 加快建设镇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 5000 | 2015年 | 鹿城区藤桥镇政府 |
61 | 鹿城区皮鞋块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 | 鹿城区 | 推动皮鞋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力争2015年获得“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 | 3000 | 2015年 | 鹿城区双屿街道 |
62 | 鹿城区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 鹿城区 | 重点在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领域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争取完成服务标准规范制订10项以上,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5项以上。 | 300 | 2015年 | 鹿城区质监分局 |
63 | 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 | 鹿城区 | 工程占地280亩,建筑面积35万㎡。含“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展示中心”,加快发展鹿城生产性服务业。 | 128000 | 2015年 | 鹿城区(中国)鞋都 建设管理委员会 |
64 | 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物流基地 | 鹿城区 | 工程占地102亩,建设成为鹿城区综合性产业物流园区,以提升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 | 20000 | 2015年 | 温州(鹿城)轻工产业 园区管委会 |
65 | 鹿城区龙沈商贸商务区 | 鹿城区 | 工程用地94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商业、金融、商务,可进一步提升鹿城商贸商务服务质量水平。 | 300000 | 2015年 | 鹿城区住建局城市 改建办公室 |
66 | 江心屿景区提升工程 | 鹿城区 | 景区防洪堤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改造及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可有效改善江心屿景区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鹿城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 9800 | 2015年 | 鹿城区风景旅游 管理局 |
67 | 鹿城中心城区生态街道建设 | 鹿城区 | 30%的街道达到生态街道标准,90%以上居住社区达到绿化社区建设标准。可有效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 4500 | 2015年 | 鹿城区中心城区 相关街道 |
68 | 瓯海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项目 | 瓯海区 | 在重点重金属排放企业、制革行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造纸行业、食品行业等约100家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 2500 | 2015年 | 瓯海区环境监察大队 |
69 | 瓯海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项目 | 瓯海区 | 健全评价体系,推进电镀、制革、造纸等重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分类管理。 | 10 | 2015年 | 瓯海区环保局 |
70 | 瓯海区民生计量诚信体系建设 | 瓯海区 | 在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建立起诚信计量体系,推行农贸市场计量器具“四统一”模式。 | 100 | 2015年 | 瓯海区质监分局 |
71 | 瓯海区南湖城市综合体工程 | 瓯海区 | 规划用地718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综合体中“万象城”的建成将提升瓯海区服务质量水平。 | 850000 | 2015年 | 瓯海区现代商贸业 开发建设办公室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72 | 瓯海区站前商业中心一期 | 瓯海区 | 一期商业用地面积286.73亩,建成后引进“奥特莱斯”(品牌直销购物中心),提升瓯海区商贸服务质量水平。 | 490000 | 2015年 | 瓯海区现代商贸业 开发建设办公室 |
73 | 省不锈钢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升项目 | 龙湾区 | 在现有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再增加“无损检测”等5个检测项目。 | 200 | 2015年 | 龙湾区质量技术监督 检验所 |
74 | 龙湾区DMF废水集中蒸馏 | 龙湾区 | 对企业排放的DMF废水集中精馏提纯,实现节能减排。 | 30000 | 2015年 | 龙湾区合成革商会 |
75 |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丁山文体中心 | 开发区 | 建设影剧院、图书馆、展览中心、广场等,占地166亩,加快开发区服务业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 48000 | 2015年 | 市开发区丁山文体 中心工程建设指挥部 |
76 | 乐清市乐琯运河综合整治 | 乐清市 | 重点开展截污治污、畜禽养殖整治、生态修复、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工作。全面消除垃圾入河、黑臭现象和劣五类水质。 | 100000 | 2015年 | 乐清市环保局 |
77 | 乐清市表面处理工程园区建设 | 乐清市 | 用地面积约513亩,总建筑面积343708平米,并配套废水处理站等,基本能满足十二五期间本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对电镀加工业的需求。 | 64000 | 2015年 | 乐清市环保局 |
78 | 温瑞塘河整治 | 瑞安市 | 通过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重点污染源整治、护岸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温瑞塘河水体环境。 | 25000 | 2015年 | 瑞安市温瑞塘河 整治办公室 |
79 | 瑞安市农村生态工程 | 瑞安市 | 通过铺设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等措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 35000 | 2015年 | 瑞安市生态办 |
80 | 国家汽车电子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瑞安市 | 主要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仪器设备和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承担主要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的性能检测任务。 | 9000 | 2015年 | 瑞安市质监局 |
81 | 瑞安市实施“百千工程”项目 | 瑞安市 | 在110家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1000家企业推行精益生产和5S现场管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 600 | 2015年 | 瑞安市质监局 |
82 | 国家阀门质检中心 | 永嘉县 | 主要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阀门产品性能检测与检验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阀门产业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 3100 | 2015年 | 永嘉县质监局 |
83 | 永嘉县楠溪山居(溪田宾馆) | 永嘉县 | 总用地28.28亩,总建筑面积15918平方米,填补楠溪江风景区内无高星级旅游宾馆的空白,提升楠溪江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 6600 | 2015年 | 温州市溪田旅游开发 有限公司(永嘉) |
84 | 永嘉县阀门配套零部件联盟标准 | 永嘉县 | 制定阀杆、阀杆螺母、、填料压盖、手轮等联盟标准,在全县阀门企业及配套零部件企业中宣贯实施。 | 60 | 2015年 | 永嘉县“浙江志远阀门配件有限公司”等单位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85 | 平阳县制革废水纳管深度处理工程 | 平阳县 | 建设污水管网,将水头、腾蛟制革企业处理后的废水(约2万吨/日)接管纳入拟建的水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 | 5000 | 2015年 | 平阳县环保局 |
86 | 平阳县新墙材生产基地 | 平阳县 | 占地150亩以上,初步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环境污染少、单位能耗低、综合效益好的新墙材产业集群。 | 17500 | 2015年 | 平阳县规划建设局 |
87 | 苍南第二垃圾发电厂 | 苍南县 | 建成后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可日焚烧生活垃圾400吨,有效缓解城市垃圾压力,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 2000 | 2015年 | 苍南县规划建设局 |
88 | 省印刷装潢制品质检中心 | 苍南县 | 建成后成为省级印刷装潢质测中心,全面提高印刷装潢制品的检测水平,促进行业产品质量提升。 | 2200 | 2015年 | 苍南县质监局 |
89 | 苍南县生态乡镇建设 | 苍南县 | 完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镇,75个市级生态村,50个县级生态村的创建。8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镇,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 | 10500 | 2015年 | 苍南县各有关 乡镇政府 |
90 | 苍南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 苍南县 | 计划建设10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统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农村环境整治。 | 10000 | 2015年 | 苍南县各有关 乡镇政府 |
91 | 洞头县服务标准化建设项目 | 洞头县 | 制修定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5个以上,新增省市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5个以上,县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20个以上,创建服务品牌2个。 | 300 | 2015年 | 洞头县发改局、质监局 |
92 | 洞头县东港奥博休闲中心 | 洞头县 | 用地面积150亩,350个泊位。总建筑面积97320㎡,加快洞头县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以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 40000 | 2015年 | 洞头县发改局 |
93 | 洞头县杨文三期物流基地 | 洞头县 | 货运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25万吨;物流基地用地面积150亩;商贸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9200平方米。促进洞头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 32000 | 2015年 | 洞头县发改局、交通 工程建设指挥部 |
94 | 洞头县城市商务综合体工程 | 洞头县 | 用地面积约182.64亩,总建筑面积19.84万平方米,该项目将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该项目争创“钱江杯”。 | 80000 | 2015年 | 洞头县规划建设局、城市开发建设指挥部 |
95 | 洞头县清洁空气行动工程 | 洞头县 | 做好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对4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脱硫改造工作,实施油改气工程,减少企业燃料油使用量等。 | 1000 | 2015年 | 洞头县环保局、经贸局 |
96 | 文成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提升工程 | 文成县 | 培育创建农家乐特色村5个,培育农家乐特色点15个,“十二五”期末,农家乐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营业额达5000万元以上。 | 3500 | 2015年 | 文成县农办、发改局 |
97 | 文成县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 | 文成县 | 开展村级连锁便利店建设,建设好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村级连锁便利店 100 家,社区 55 家,大力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质量。 | 1000 | 2015年 | 文成县经贸局、发改局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万元) | 项目完成时间 | 项目责任单位 |
98 | 文成县建设工程检测综合大楼 | 文成县 |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材料检测和实验用房为一体,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及工程材料检测检验能力。 | 1800 | 2015年 | 文成县规划建设局 |
99 | 珊溪库区入库支流生态修复工程 | 文成县 | 玉泉溪、平和坑、九溪、泗溪、桂溪、渡读溪、李井坑、珊溪、黄坦坑、峃作口溪等十条支流生态修复工程,改善飞云江流域水质质量。 | 3500 | 2015年 | 文成县环保局、相关 乡镇政府 |
100 | 文成县污染减排项目 | 文成县 | 建成黄坦镇、珊溪(巨屿)镇污水处理厂。提升珊溪库区环境质量。 | 19500 | 2015年 | 文成县环保局、相关 乡镇政府 |
101 | 泰顺县城关森林公园旅游建设 | 泰顺县 | 进行景观林改造、景点绿化,提高城关环境承载能力和空气质量,给城关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 | 2000 | 2015年 | 泰顺县罗阳镇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