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第六批援藏干部:
郑建忠41岁,原任龙湾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现任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委书记。
蒋献生42岁,原任乐清市柳市镇党委组织委员,现任嘉黎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杨则安49岁,原任苍南县卫生局爱卫办副主任,现任嘉黎县卫生局局长。
王圣钢38岁,原为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学教师,现为嘉黎县中学教师。
杨为建36岁,原为平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现为嘉黎县人民医院医生。
第一批援青干部:
郑文东43岁,原任文成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府办主任,现任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郑国胜33岁,原任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副主任科员,现任格尔木市府办副主任。
本报记者潘秀慧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一曲荡气回肠的《天路》,展现了青藏高原今昔巨大变迁,也是我市援藏、援青干部在援建当地与各族干部群众胼手胝足、共建美好新家园的真实写照。
8月28日至9月11日,本报记者随同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援藏援青新闻采访团,深入我市对口支援的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和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探访正在当地开展工作的我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第一批援青干部。
最艰难:高寒缺氧,一场感冒都可能是致命的挑战
嘉黎县位于西藏那曲地区东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由于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0.9摄氏度,气候干燥,高寒缺氧,且经常遭受雪灾、水灾等自然灾害。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从1995年开始,温州对口支援嘉黎,东海之滨与藏北高原从此一线情牵。
“气压特别高,氧气很稀薄,胸闷气短,头痛欲裂,整晚整晚睡不着觉。”郑建忠等5位援藏干部说,高原反应是援藏干部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医疗水平,在这里,过度疲劳或一场普通感冒,都极可能引发高原肺水肿,进而危及生命。
“再苦也就三年,市委市政府派我们来,不能给温州人丢脸!”这个信念牢牢支撑着郑建忠和他的伙伴们。吃不下饭,就用热水把饭泡软;睡不着觉,就起来吸点氧,或者干脆吃颗安眠药;为避免着凉感冒,互相“比赛”熬着不洗澡的天数……
在这里,自来水是限时供应,冬季结冰后只能自己挑水喝。在这里,买条鲫鱼、吃只活鸡是个奢望。在这里,下乡遇到塌方、雪灾是常有的事。两年来,每位温州援藏干部都生过病、遇过险,却没有一个人埋怨过,也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却。作为第六批温州援藏干部的“头”,郑建忠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大家保质保量完成援建项目,明年6月援藏期满时把这支队伍平平安安带回温州。
最揪心:淘汰十多年的黑白B超机,是县医院最好的设备
下乡调研地下水上升问题,口干舌燥讨水喝,村干部却说啥也不给。原来,当地为盐碱地,打上来的井水碱性超标、污染严重。
怎么能让群众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于是,调研主题马上转变为饮水安全。通过请专家设计方案,想方法筹集项目资金、解决技术难题,今年上半年,格尔木市河东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工,困扰900多户、5000多人多年的喝水问题终告解决。
这是援青干部郑文东的一段经历。“经济条件稍好点的自家打个几十米的小水井,没条件的就到公用水井打水,青海是三江之源,人畜却要喝那样的碱水,看到这些,你没法无动于衷。”
49岁的杨则安是嘉黎县目前年纪最大的援藏干部。2010年7月,抵达嘉黎才适应两三天,他就开始对县医院和全部1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研。
在县人民医院,一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在沿海地区十多年前就被淘汰的黑白B超机,是医院最好的检查设备。在乡镇卫生院,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这“老三件”是仅有的设备,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医护人员少之又少……
杨则安告诉我们,10个乡镇里有8个海拔在4500米以上,交通极为不便,遇到小病小痛还能医,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就只能听天由命。
调研结束后,杨则安就采取了一些针对性举措,如开展乡镇卫生员培训,利用援藏休假机会组织县医院医护人员到温州、台州等地医院学习等。“希望等你们报道了这些情况后,能有一些温州医院给我们捐一些他们不要用了的医疗设备。”杨则安充满希冀地说。
最迫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留下一些东西
从嘉黎县政府出去不远,一纵一横的温州路、浙江路正在加班加点施工中。按照计划,今年入冬前,这两条总投资2200万元、总长1.5公里的道路将全部建成,改变县城只有一条土路的历史。
嘉黎人民渴盼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如此强烈,援藏干部们希望能为当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走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留下一些东西。2010年底,他们确定了嘉黎县第六批援藏项目方案,明确了城市化提升、惠民便民、强基固本、产业扶持、智力支持等五大工程42个项目,制定了总投资10760万元的三年援藏项目规划。
两年来,在有序推进其他各大工程的同时,我市援藏干部们重点实施了涵盖农牧区安居工程、农牧民光明工程、小路小桥工程等在内的惠民便民工程。随着一座座人畜简易桥在牧区建成,农牧民再也不用涉水犯险;随着一笔笔安居补助发放到位,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搬出帐篷、住进新房;随着一台台光伏发电机、酥油机、收音机被送到农牧民手中,他们可以一边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一边听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嘉黎县许多干部群众看来,第六批温州援藏干部不但善于筹资金、抓项目、促进度,还特别心细。就在我们抵达嘉黎县采访的次日,嘉黎县中学图书馆破土动工了。“我们的孩子有书房、书柜,这里的孩子却连课外书都没有几本。”郑建忠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几个说起这事,当即决定从自筹的援藏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个图书馆,这个投资200多万元、7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后,将是嘉黎县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也是那曲地区第一个学校图书馆。现在,援藏干部们正在分头联系我市相关单位,希望为孩子们募捐一批好看的课外书。
作为技术援藏干部,王圣钢和杨为建也在紧抓一年半援藏的分分秒秒。仅仅半年时间中,王圣钢起草了评课听课、学籍管理等6项制度,并全部被采纳,为规范教学、教研等打下基础。杨为建则在忙碌的门诊、查房、下乡出诊等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思考着如何提升医疗水平这个关键问题。他说,医院手术室将在10月底建成投用,届时,就能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了。
在800多公里外的青海格尔木,援青干部郑文东让包括推进提升当地产业发展、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实施智力援建项目等在内的一系列援青举措逐步“开花”、“结果”——
今年5月,由我省出资500万资助建设的郭勒木德镇中心双语幼儿园项目开工,预计下月底竣工投用,届时将满足辖区内300余名幼儿的学习生活需求。
6月,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区挂牌成立,目前正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浙江、青海今后的合作共赢打造一个更为直接的平台。
9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今后,市人民医院将提供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网络远程会诊、手术示教等一揽子帮扶内容。
……
最坚守:吃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
蒋献生是那曲地区为数不多的两期援藏的干部之一,在嘉黎这个“生命禁区”已经连续工作五个多年头。为了什么?他坦言,受资金等条件限制,有许多事情是第五批援藏干部没来得及做的,他留下来,一则可以做好五、六批的工作衔接,二则可以继续完成自己的援藏使命,为嘉黎这个“家里”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面对家人有歉疚,面对嘉黎百姓很踏实。”蒋献生说,有一次,因工作疲累,他感冒咳嗽20多天不愈,每次妻女打电话来,为免她们担心,就深吸几口,强忍下喉咙的不适,再接通电话。
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背后,折射着历批温州援藏干部的共同特性——吃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
和其他援藏干部冬季假期较长不同,郑建忠是一个外号“铁蛋”的拼命三郎:腊月二十几才回温,正月十五不到就赶回嘉黎。两年多来,他自带被褥、干粮,喝山水、打地铺,三上海拔5100米的措拉乡,五赴道路最险的忠义乡,先后深入103个行政村调研,走访干部群众一千多人次。
他们都在坚守着。杨则安,去年3月初被诊断为两肺重症肺炎,在附一医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一个月。期间,领导和朋友都劝他,不要回嘉黎了。当年6月,杨则安病愈启程入藏。他说,我不能中途掉队。王圣钢、杨为建,一个孩子还小,一个是家中独子,他们说,能为这里做些事情,我们就满足了。
“我们的条件比援藏干部好多了,你们重点写写他们。”这是在格尔木采访时,郑文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事实上,尽管海拔比嘉黎低,同样地处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却异常干燥,特别是冬春季,他每天都要流鼻血,皮肤过敏严重。令郑文东高兴的是,今年,我市又向格尔木派出第二位援青干部郑国胜,使他不再“单兵作战”。
尽管来到格尔木还只有短短几个月,郑国胜却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吸引着他以满腔热情投入援青工作。在一首即兴创作的诗中,他这么写道:“窗外,这格尔木的风正吹得兴起,淡蓝天空中的云,也被梳理成整齐的长条,这正如一段不期而遇的人生砥砺……”
最自豪:各族兄弟向温州干部竖起大拇指
“援藏意义重大,能有三年时间亲身参与西藏的建设发展,感觉非常光荣。”郑建忠说,走在县城、下到牧区,看到干部群众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用不大熟练的普通话喊“书记”,是他最踏实、最欣慰的时刻。
的确,在嘉黎县和格尔木市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在倾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捐建故事同时,也在收获着当地各族同胞对温州援建干部、对温州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嘉黎县阿扎镇斯定咔村,58岁的藏族大妈藏拉笑呵呵地说,感谢温州援藏干部,以前晚上要点蜡烛,自从用上小光伏,现在家里电视、冰箱、洗衣机都用上了。
在嘉黎县藏比乡,乡政府文员穷措指着刚落成的乡办公楼说,温州援藏干部的“三化”工程真好,以后,村民们来办事就更方便了。
在嘉黎县中学,九年级学生巴桑益西和同学站在图书馆工地外,兴奋地指指点点,“谢谢温州的叔叔,以后我可以看很多很多书了!”校长拉娘加告诉我们,温州援藏教师认真负责,为学校和师生做了不少实事、好事。
在嘉黎县人民医院,医生格桑曲珍指着杨为建一脸钦佩地说,杨老师懂得多,教了怎样更有效地用抗生素,我们还学会了给产妇用缩宫术,以前治不了的肠梗阻现在也能治了。
在嘉黎县工作了34年的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琼培也向几位来自温州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带来了好经验、好作风,也给嘉黎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更美的希望。”
在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区,入驻企业负责人余荣华说,温州援青干部敢担责任、做事踏实,为他们尽快建成投产提供了许多帮助。
……
郑文东等人忘我的工作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也得到了格尔木市委书记朱建平的充分肯定。他说,温州援青干部不是来走走过场,而是踏踏实实为格尔木办实事来了。
一句句话汇聚为两个字:感谢!一句句感谢交织成一片情:温州与青藏,我们是骨肉同胞!
看,在那阳光灿烂的高原上,温州大爱就像寓意幸福的格桑花一般,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