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人大建议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03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3-07-06 13:55:40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

虞振勇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建议》(人大建议403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同意虞振勇代表提出的通过规划市场、加大招引、优化配置、人才创新、数字牵引等办法加快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新能源是双碳背景下,引领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事关城市未来与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拼抢攻坚项目,竞速壮大产业,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今年1-4月,全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8.47万千瓦(全省第5,其中集中式4.5万千瓦,分布式13.97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25万千瓦(全省第2),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速7.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为统领,积极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产业链,全力打造万亿级新产业。

一、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规范市场准入条件。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建立新能源项目集中审批绿色通道,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承诺事项清单,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推动电网企业建立新能源项目接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幅压缩接网时间。二是规范我市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管理。我委结合国家、省现有有关文件,已于2022年7月印发《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流程》(温发改能源〔2022〕92号),文件对项目建设与验收流程均作出明确,但新型储能作为相对新兴的产业,现阶段国家、省暂未出台相关建设和验收标准,我委将持续跟进,待体系相对健全后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我市相关标准、细则。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以深化“互联网+监管”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夯实节能管理基础,促进节能降耗上新台阶,去年完成节能监察248家,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13份。

二、加大招引力度,补强新能源产业链。一是完成编制5+5”产业链招商手册工作。围绕5+5”产业链,分别总结各产业总体概况,结合产业链招引优势和面临瓶颈,对产业链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做出整体研判,提出了产业链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推进举措。二是发力企业“增资扩产”,补强新能源产业链。近年来通过“一局长一项目”精准合作招引,聚焦“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在青山集团、瑞浦兰钧的聚合带动下,通过引进伟明盛青、比亚迪、格林美、新宙邦等新能源头部企业,落地投资190亿元的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投资104亿元的温州弗迪动力电池产业园、投资108亿元的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依托金风科技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项目,招引落地以电控、轴承等为代表的1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含4家上市公司),并与正泰等10余家本土龙头企业实现“链群配”。三是加大招引力度。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上实施重大项目精准招商。针对性搜寻各年度的新能源领域国内各类500强榜单,掌握企业投资动态,开展点对点上门招引,着力引进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优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持续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从因素法分配改为“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在用地方面做好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统筹新增计划指标、批而未供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保障新能源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全力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用能指标。将有限的能耗指标优先用于“大好高”新能源产业项目,今年以来我市已保障5个新能源产业项目用能指标,共新增能耗65万吨标准煤,批复总能耗接近去年全年。三是积极发展产业引导基金。近年来,我市设立了2只政府引导基金,其中市科创基金已设立子基金20支,总规模52.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78个,投资金额14.05亿元,通过杠杆撬动吸引带动社会多方资金,发挥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和作用。

四、落实人才政策、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加快顶层设计。出台《关于人才引领驱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构建“十百千万”人才支撑体系,搭建“1230”人才发展平台,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截至目前,在温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到达1175人。二是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重大人才工程。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主动开展全球新能源领域优秀人才团队招引并用好用活柔性引才引智方法。鼓励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积极对接华科大、中科院优质人才资源,力争招引高水平钙钛矿、CIGS 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研发团队。三是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高质量办好“温州人才日”活动,大力度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创建,妥善解决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迭代升级“温州人才之家”,开发上线同学录(校友录)、人才政策智能助手等应用,迭代升级“人才码”服务,进一步营造敬才爱才浓厚氛围,推动更多人才“来温州·创未来”。

五、完善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一是强化平台支撑,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我市高校、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印发《温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升三年行动案》,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帮助协调解决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常态化组织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对接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二是创新攻关方式,着力突破产业技术难题。针对新能源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特性,探索实施多样化的科研组织方式,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针对新能源产业成果转化中面临的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下游用户的主动性,以政府“发榜”,企业或科研机构“揭榜”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新能源整车、海上风电技术等需要集聚创新资源共同攻关的“卡脖子”问题,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牵头组建“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 模式的创新联合体,开展目标导向的研发攻关。三是推动数智减碳列入全省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碳均论英雄”评价,创新推出了基于“企业码”平台的“碳效码”,“碳效码·温州专区”列为省级试点。目前,已完成6536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评价,并将碳效评价偏低的企业列为节能改造的重点对象。

最后,感谢您对发改工作的支持。

联系人:蓝天翔,联系电话:88965375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