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开勇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我市借力海上风电项目东风 发展海洋牧场 打造浙南蓝色粮仓的建议》(人大建议255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是海洋资源大市,海岸线总长1293公里,海上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海上风电设施数量多且有广阔发展空间,曾代表所提出借力海上风电项目东风,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建设相融合产业发展新模式,对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打造“蓝色粮仓”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和前瞻性。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全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提速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今年,我市共21个项目纳入省重大能源项目计划,总投资21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2.7亿元,项目数、总投资额和年度计划投资均居全省第1,截至4月底,完成年度投资69.43亿元、投资额全省第1。今年,我市围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产业链条,不断推进对海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一季度,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343.3亿元,同比增长10.7%。
一、有关“抢抓机遇,通盘谋划,争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行业的排头兵”的建议。浙江省能源局编制的《浙江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报批稿已于4月份已经正式报国家能源局,待国家发改委批复并明确深远海项目管理方式。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海风项目2个,新增装机规模80万千瓦;在建海风项目2个,在建装机规模60万千瓦;平阳1号、苍南3号等多个海风项目已完成核准,温州庞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基地将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22年温州水产品总产量66.24万吨,渔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产值均占渔业总产量产值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刘小涛书记专门批示要求“制订海洋牧场的规划及相关政策”,还将规划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列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重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从市委市政府层面推进全市海洋牧场建设,争做海洋牧场的“排头兵”。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启动《温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社会调研、产业调研基础上,科学确定海洋牧场定位、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步骤、建设规模等内容。
二、有关“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科技创新”的建议。2022年5月,我市出台科技赋能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人才引领驱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19条政策”,提速构建新能源产业“十百千万”人才支撑体系。创新“头部企业+高校院所”模式,引进并共建中国(温州)双碳科创港、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温州中心、国家级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攻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和储能电池、深远海漂浮式风机等重大技术难题。同时,我市正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温州)落地温州,探索“海洋牧场+风力发电”融合模式,集中力量打造集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试验应用、产业化基地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全国岛礁型海洋牧场的创新中心、院所交流中心和成果产出中心。推进涉海技术合作项目,加强与加拿大、日本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挥好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等科技飞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用,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科技交流,支持区域性涉海技术、关键新技术研究,科技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三、有关“创建‘上可发电、下可牧渔’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升级”的建议。根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22〕3 号),市资规局已谋划开展海上风电项目与渔业用海项目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相关工作,促进节约集约用海,推动海域空间资源价值最大化。目前,苍南县政府已同华能公司开展风力发电与渔业资源相关性研究,探索“上可发电、下可牧渔”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空间立体化利用。市农业农村局正积极探索拓展海洋牧场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借鉴山东、广东等地海洋牧场建设经验,探索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平台、装备建设相融合,结合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风电新能源等新业态,推进海洋牧场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宽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营的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创新融资渠道,使海洋牧场的规模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加强海洋牧场海域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监测评估,及时掌握生态环境、渔业资源以及渔业生产等的动态变化,在综合分析评价效果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后续管理。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发展改革工作的支持。
联系人:张清周,联系电话:88965539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