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两大工程”开局有力。一体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创新搭建“1+4+15”组织架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推进体系,定期召开季度工作例会并编发工作简报,省级刊发2篇。承接抓好县(市、区)综合考核,将市级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共84项晾晒指标纳入《县(市、区)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和“温州擂台·六比竞赛”,以“晾晒”强化考核过程管控。
(二)战略规划扎实推进。高质量编制我市落实“八八战略”20周年综合评估报告,征求吸收市四套班子领导、部门专家等多方意见,已审议通过。全面启动温州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起草形成评估报告,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列入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启动《金丽温开放大通道温州市建设规划》编制。乐清湾金丽温临港开放枢纽平台成功入选第二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综合性战略平台。深入推进海洋强市战略,温州湾新区正式挂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化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出台建设促进华侨经济回归实施方案及惠侨政策举措37条。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浙南科技城数字产业研发中心等5个重大项目纳入区域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3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在上海嘉定、松江合作设立运行科技创新园。
(三)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科学编制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推进“抓项目、破难题、强服务”攻坚行动,充分运用“4+3”帮扶机制,加强月度经济分析、监测、预警和运行调度,全年全市GDP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30强,增速6.9%。制定实施“8+4”经济政策体系和《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获批省“8+4”政策资金超96亿元,规模居全省第2,为经济稳进提质打下坚实基础。
(四)有效投资量质齐升。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百项千亿”工程,全市固投增速7.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4和1.3个百分点。143个重大项目入选省“千项万亿”工程,投资完成率、开工率均居全省第一。省市县长工程项目落地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组织38个重大项目参加2批次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承办促进民间投资暨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活动,率先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实施意见,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和体育休闲公园改造项目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瑞安市入选盘活存量资产省级试点。
(五)现代产业赋能增效。紧盯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加快推动153个战新产业重大项目,五大战新产业实现规上产值超6500亿元。推进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成立温州市新材料产业协会,实现新材料规上工业产值741.4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华峰等4家单位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出台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新能源规上工业产值1511亿元,初步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比亚迪、瑞浦兰钧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温州梅屿等省级储能示范项目全面开工。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宗消费和大众消费等政策,兑现奖补资金1.38亿元,入选国家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名单。鹿城、瓯海入选第一批省级新型消费建设试点,3家平台列入全省第三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1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服务业行业领跑企业名单。
(六)城乡品质加速蝶变。编制印发《温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一体化工作方案》,将温州市区与瑞安、乐清和永嘉共76个街镇纳入中心城区进行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等46个中心城区一体化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进展,机场三期项目获批,青文高速开工建设,市域铁路S2线、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建成投用。成立青田融温事项工作组。出台实施《温州市新能源汽车下乡充电基础设施先行三年实施方案(2023-2025)》,率先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示范样板县建设。乐清、瑞安、苍南三地获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镇化试点。新增命名特色小镇3个,特色小镇和小城市培育工作考核居全省前列。山海协作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年度综合考核优秀。深入推进对口工作,成功打造浙川文化产业园、西牛东送等金名片,获得省、市领导批示6次。
(七)改革试点再添活力。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出台实施《温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及贯彻落实举措清单195条,全力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和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获得信贷”工作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作典型发言,“重整企业”信用修复体系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国务院“职转办”专刊刊发。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协调困难问题25个。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3个项目入选省级信用建设试点;启动信用立法工作,编制形成《温州市社会信用条例》。制定管道天然气、生活垃圾等价格政策,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申报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获第一顺位推荐至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有望获批。持续深化“双碳”集成改革,新增省级城市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和镇街、村社省级低(零)碳试点。深入实施大花园项目建设,泰顺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和文成县大会岭红枫古道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大花园耀眼明珠。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3个项目入选省级信用建设试点,4个案例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案例。启动信用立法工作,编制形成《温州市社会信用条例》。
(八)共同富裕走深走实。5项改革创新工作入选全国共富现场会案例,市本级、泰顺县共同富裕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省首场共同富裕试点推进系列活动在温举行,新增省级共同富裕试点2项,最佳实践6个,鹿城等7个地方入选省首批共富观察点。5篇共同富裕典型案例获国家发改委录用。深入谋划山区县“一县一策”支持政策,制定支持泰顺高质量发展举措,山区5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
(九)民生保障更加稳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重大项目建设,50个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2。家政社区一体化发展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家政培训进社区”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国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聚焦打造千万级人口城市,出台实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意见。推动能源低碳绿色发展和稳价保供工程,省重大能源项目总投资额、新增电力装机、风电装机均居全省第1,成立能源发展协调委员会,有力推动迎峰度夏度冬、亚运会等重大节点电力燃气保供工作。率先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示范样板县建设。制定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管理流程、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指导意见。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开展“经济增长争先行动”。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打好稳经济“8+4”政策组合拳,加强骨干企业监测调查,提升经济预测、预警和分析能力。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健全“督帮一体”工作链,加强指标晾晒通报,推动各项指标进等升位,实现“开门红”“全年红”。
(二)开展“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抓好投资指标增长和结构优化,实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迭代升级市级投资“赛马”激励机制,优化重大项目要素配置。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专项债、特别国债等重大项目。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开展“新旧动能转换行动”。加速打造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谋划发展未来产业,高质量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补链强链延链工程,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加强服务业结构优化,开展服务业强镇比拼,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力争省高能级战略平台、省“万亩千亿”平台、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创建取得新突破。
(四)开展“体制机制优化行动”。全力推动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持续推进社会信用立法。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争取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首批试点城市。高质量举办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速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五)开展“共富样板探路行动”。加快推进省级共富试点建设,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扎实推进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推动群众“四感”监测评价有效提升。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夯实山区县产业根基。加强公共服务优质普惠供给,全面构建全龄友好城市服务体系,深入推动“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出台温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着力打造千万级人口城市。
(六)开展“都市能级提升行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都市振兴战略和“强城行动”三年计划,提速推进乐瓯洞、温瑞平原、龙平苍一体化发展,加快青田县融入温州都市区步伐。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建设,加快推动特色小镇提升创标、命名攻坚,小城市培育和千年古城复兴。深入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温州湾新区、温州海经区等高能级平台。
(七)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行动”。持续深化多层级多领域低(零)碳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狠抓省大花园重点项目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打好能耗“双控”攻坚战,全力攻坚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保乡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基本覆盖。
(八)开展“发改铁军锻造行动”。聚焦创建“五星双强”党支部,扎实推进铸魂溯源走心、“双建争先”工程,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改革事业的强劲动力。加强干部梯队培养,探索“上挂下派援外”“双向交流”等锻炼机制。持续深化“清廉发改”建设,争当“勤廉并重”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