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勇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快构建“国际碳中和”生态体系 保障出海型企业安全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加速深化,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推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获评最高“优良”等级。苍南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为全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园区。正泰电器成功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企业型案例。温州绿配示范创建“瓯越样板”成功入选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典型案例。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等政策对国际贸易格局形成重大挑战。您提出的“加快构建‘国际碳中和’生态体系”相关建议,紧扣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变化趋势,既是应对国际合规风险的迫切需求,也是倒逼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选择,对我市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建议内容我市已在积极推动开展,其他建议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积极吸纳落实,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绿色产业链。
一、关于加快推动“国际碳中和”生态服务体系构建和H.Nbs国际碳汇试点工作。一是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碳”工作,自2022年开始,连续4年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及“6+1”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1+N”推进体系,为“国际碳中和”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开展《“十五五”时期温州市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对策研究》等课题,积极推动先行探索研究。市商务局携手温州市贸易救济研究院举办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调研座谈会,和产业界联动商讨相关机制对温州市出口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二是 探索碳资产管理实践。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碳资产评估与管理,对我市碳汇项目减排量、碳交易企业碳排放配额、碳普惠项目减排量等不同类型碳资产进行盘查,针对不同碳资产类型,提出碳资产利用方式和管理手段。加快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乐清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电气产品碳标签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引入GIS-LCA(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平台,已完成48家企业、103个产品的碳足迹核查,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贡献“温州经验”。近期,我市还将计划研究探索开展碳资产管理平台开发等,积极推动探寻碳资产管理范式。三是努力强化碳汇管理基础。温州市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碳管理合作协议。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将深化创新“问企识才”改革,与企业一道定向招引培养一批高素质国际碳汇资产管理人才。市科技局也将通过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碳达峰领域科创平台2家,高质量培育碳达峰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助力国际碳汇资产管理人才加速集聚。市投促局将紧盯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引,推动国际碳汇资产管理相关项目落地温州。
二、关于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和“出海安全型园区”建设。一是护航企业合规发展。市商务局以印尼纬达贝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为示范,持续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起集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开发型、商贸物流型于一体的多元化园区形态,成为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有效平台支点,为入园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罚款风险,保障出海型企业安全发展。如印尼纬达贝工业园注重可持续发展,汇集15家中印两国知名企业,已成为以镍铁生产为基础、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为创新驱动的镍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园区,园区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探索太阳能发电等可持续发展路径,尽最大努力减少碳排放,在印尼环保部门评审中获得环评蓝牌称号。下一步,市商务局将加大园区扶持力度,引导优势企业有序布局海外基地,同时积极采纳代表建议,以合规建设、安全出海作为建设重点。二是帮助企业提升防控能力。市经信局持续推进制造业节能改造,帮助企业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竞争力。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导入“碳维度”,深化绿色创建指导服务,迭代绿色制造创建标准,举办市级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专题研修班,组织多领域专家赴企业一线开展创建服务指导。2024年,认定市级绿色低碳工厂128家、市级绿色低碳园区2家;省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指导3家企业申报省级零碳(近零碳)工厂。在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方面,聚焦设备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推动企业节能改造,2024年组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20个,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44吨标准煤/万元,居全省第二。在深化企业碳效强度识别方面,深化“碳均论英雄”改革,建设碳效码温州专区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进行评价,帮助工业企业碳效有效识别。三是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市市监局积极完善标准体系,常态化运营“温州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涵盖国际、国家、行业等多层级的双碳相关标准查询服务,助力企业对标提升。帮扶我市企业主导研制发布《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循环再利用纤维拖把》《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循环再利用纤维帆布》等团体标准,将绿色产品认证、双碳认证奖补纳入市级产业政策,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温州海关推行“关键点清单指引”模式,帮助企业降低申报错误风险。
三、关于积极学习先发地区经验,系统规划和推动“双碳”试点工作。一是对标先进经验,创新试点路径。对标杭州、湖州等碳达峰试点城市,加强学习交流,谋划温州特色路径,苍南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市市监局优化认证认可服务,我市纺织品产业入选全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先行先试开展纺织品类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将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为产业链、供应链低碳转型提供碳数据等基础支撑。开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项目碳评价试点工作,每季度编制行业项目碳排放评价报告。二是强化智库支撑,完善路径服务。我市依托温州理工学院建立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鼓励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产教协同创新。研究院参与鹿城、瓯海、洞头、平阳等10个县(市、区)的碳达峰总体行动方案,为各地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方案并制定路线图。此外,立足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如为新亚电子、苍海禾能新材料等100余家企业开展节能降碳评估指导服务,为企业累计节能5千余吨标煤,降碳1万吨左右。三是强化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债资金工具。2024年,我市共获得国家“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1.77亿元,其中工业、用能设备等领域共有23个企业项目获得国债资金2.95亿元,极大地激励企业通过节能、技改开展绿色转型。2025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共有192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上报国家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共有5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上报国家争取节能降碳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下步,我们将在“6+1”领域碳达峰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聚焦代表所关注的“国际碳中和”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化开展相关工作,助力企业安全发展。一是深化试点建设。积极学习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典型经验,指导苍南县实施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探索企业和项目碳效管理机制。根据省零碳园区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探索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并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零碳园区。二是加强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推动苍南循环再利用碳足迹标准制定国家级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导我市重点出口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际碳壁垒政策。面向温州特色产业领域、外贸出口型等重点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产品碳足迹的研究与实践。三是探索搭建温州市双碳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谋划建立全市碳治理数据库,为企业服务增值,探索构建涵盖碳盘查、碳履约、碳足迹、碳强度以及减污降碳协同等业务的碳治理体系。四是探索开展碳汇资源综合利用。结合“十五五”碳排放双控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开展碳汇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出海安全型园区”建设。五是强化要素争取。抢抓“两重”“两新”政策窗口期,用好用足“两重”“两新”政策,积极争取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双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金钟鸣,联系电话:0577-88961229。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9日